原标题:每经热评丨产业资本积极“做多” 为A股添信心、立恒心
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
A股上市公司的回购潮仍在持续。据媒体报道,10月份有107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,拟回购资金上限合计为227.90亿元;截至10月末,今年已有488家A股公司发布回购预案,拟回购资金上限合计达1001.32亿元,其中有270家公司拟回购金额上限达到或超过1亿元,格力电器、宝钢股份、海尔智家等20家公司拟回购金额上限均超10亿元。11月1日和2日(截至发稿),又有3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股份相关的公告。
笔者根据Wind(万得)数据统计,截至11月2日,年内已有1165家上市公司回购了股份,回购总金额为690.94亿元,其中牧原股份、韦尔股份、荣盛石化等6家公司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。
此外,截至10月底,今年以来已有463家公司发布股东增持计划,拟增持金额上限达600.82亿元。还有420家公司发布公告,披露相关股东自愿承诺不减持,另有255家上市公司的股东终止了股票减持计划。
自7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“活跃资本市场”以来,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落地,A股市场迎来“政策底”已成共识,但要脱离“市场底”,仍需要大量增量资金入场才能实现。投资者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,他们需要看到更为明确的“市场底”信号才会进场。相比基金发行回暖、基金公司自购、ETF(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)资金持续流入、北向资金流出减速等分散的信号,以上市公司及其重要股东、高级管理层为代表的产业资本,最懂企业的经营状况、行业的发展状况、公司的内在价值,他们通过回购、增持股份、终止/推迟减持等实际行动释放出的“市场底”信号更加直接且清晰。不仅如此,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高度捆绑,产业资本积极“做多”,也是投资者“恒心”的重要来源,对A股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。
以股份回购为例,其减少了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份,为个股注入了流动性,回购股份用于注销还能提升每股价值,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。从历史经验看,回购潮和“市场底”有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,据德邦证券数据,2018年末至2022年末,A股共发生过三轮较大的“回购潮”,上市公司集中宣布回购均发生在市场调整或整体估值下行的阶段,与大盘点位或估值的阶段性底部均相距不远。
活跃资本市场,最大的受益者是上市公司等产业资本,其在稳定市场方面理应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。笔者留意到,虽然近期的回购潮已蔚然成风,但相比整体市场规模而言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。据Wind统计数据,今年1~7月,上市公司月均回购金额为56.8亿元,回购最密集的8~10月为86.97亿元,增量可观但总量仍不大。2021和2022年,A股公司总回购金额分别为1211亿、1021亿元,但今年回购总额还只有不到700亿元。对已经发布回购公告的上市公司来说,必须加快节奏走完流程,公司管理层在获得授权后也要及时履行回购义务。产业资本的视角短则以行业或金融周期为标尺,长则贯穿整个企业的生存期,在当前价位,回购股份不应当有任何犹豫。此外,站在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,上市公司对于回购股份的安排应当以直接回馈股东为主,比如直接注销,或是用于可转债转股,这样才能切实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