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得不承认,这个世界确实是个草台班子,因为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林林总总的荒唐离谱。
2024年7月,四川南充一名女子在网上实名举报自己的公婆:南充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原局长、工商银行南充分行计财处处长。
这个举报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,原因有三点。其一是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,儿媳举报公婆实属罕见;其二是被举报人的身份都比较特殊;其三,是涉案金额巨大,大到完全超出正常认知。
在举报信中,女子称公婆名下资产近亿元,包括8套商铺、3套住宅、大量红木家具和收藏的字画等。
没多久,当地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核查。转眼间一年过去了,人们没有等到调查结果,反而等到了女子的再次发声。
老实说,再次看到这个新闻时我还是会为之震撼,震撼的原因有三点。
其一,就是这么一件看起来并不复杂的事情,当地愣是调查了近一年还杳无音讯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这是在发SCI论文。
其二,按照常理,这种事情一般不会有媒体愿意插手,尤其还是如此深度报道,看架势是不等到通报誓不罢休。有时候还是不得不感叹,部分媒体的气节和勇气让人敬佩。
其三,是这次报道中的诸多细节,再次让人惊掉下巴,甚至完全可以说是突破认知。
报道中提出,女子的前婆婆漆某华,不仅是工行南充分行的干部,还曾入股重庆某上市公司,同时还是该公司的法人。
记者经过调查发现,该公司曾经的总经理和董事会董事长,居然曾任工行南充分行副行长,并且和漆某华住在同一个小区。
又是同事,又是邻居,同时还共同在一家公司担任过管理层。这一点其实很有意思,这就意味着这二人不仅相识,而且可能都存在共同的问题。如果说女子的前婆婆漆某华有贪腐行为,那这个前副行长很大可能也有牵扯。
此外媒体还扒出,这个漆某华还是当地某贸易公司的监事。
针对漆某华究竟有没有私下在外面入股上市公司的问题,记者给她本人打去电话,结果对方二话不说就把电话挂了。
按照常理来说,一个人如果感到憋屈或者觉得冤枉,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申辩,而漆某华却避而不谈,确实很反常。
此外,女子还爆料,称漆某华仔当地参与房地产开发,并入股当地物业公司,每年光收物业的租金就高达100万。其前夫还曾向她透露,他们家还入股了当地一家煤矿。
除了在南充有大量公司和资产,这一家人在成都疑似还开着一家资产管理公司。
在查询后,果不其然,该公司的股东以及关联营业执照的姓名和联系电话,全部和这一家人对上号。
至此,真相呼之欲出。
严格意义上来说,对于以上媒体报道的内容,我是很震惊的。震惊之处在于,南充属于三线城市,整体经济水平属于中下等,然而就是这样的经济水平,这一家人却拥有如此巨额财产,很难不让人咋舌。
我更震惊的是,这两人都属于退休干部,退休前职级并不算很高。但就是这种职级的岗位,手上却有如此多的资产,这怎能不让人感到震惊。
震惊之余,更多的是讽刺。
记者花几天甚至稍微花了点心思,在公开渠道搜索一番,就发现了大量问题。而当地却硬生生调查了一年没有任何后续,这究竟该作何解释?
是记者工作效率太高了,还是当地工作效率太低了?又或者是当地压根就不想深查下去?
顺着报道往下看,我们这才恍然大悟。
原来在实名举报后不久,调查组就约见了女子,对于女子提出的,漆某华仔退休时曾签过不经商保证,为什么转身就去房地产公司参与开发等问题,调查组避而不谈,理由是涉及对方隐私。
隐私确实是个好东西,好就好在关键时刻能当“黑锅”用。
日前,记者给当地打去电话,询问调查进度,结果得到的回复是:
信号不好并马上挂断电话。
到这里,想起这名女子举报前的一个月,也就是去年6月,湖北有名女子也同样在网上实名举报。
举报其前公公是农发行随州分行的科长,家中有大量不明财产,同时还在武汉购买了价值上千万的别墅,且前夫家中参与高速公路项目,有源源不断的收入进账。
和南充的举报不同,湖北的举报的历经整整半年的漫长等待后,终于还是等到了最终结果:
未发现取得资产存在违纪违法行为,也未发现存在家庭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问题。
要么没结果,要么没问题,到头来全部都是举报人无理取闹。
周公子沏了杯茶,笑而不语;黄小姐摸了摸耳环,意味深长。
我们反对故意抹黑、造谣,可问题是,几乎每一次,举报人们都是拿着身份证和举报材料,站在镜头前实名公开举报的。
换言之,那些举报人愿意接受公众监督。那同理,被举报人和最后的结果,是否也应该接受公众监督。
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,几乎每一次都是左手查右手,甚至有的最后连结果都没有。
有个词叫“信服”,何为信服,让人心服口服的前提是信,这个信可以是相信的信,也可以是信任的信。
如果连结果都没有,从哪来“信”,又从何来“服”?